数年前,当在线客服、机器翻译、智能迎宾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乍现于大家视野时,人们欢呼雀跃——AI,你好!
与此同时,专业人士则给出了更冷静的评判: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只是“弱AI”。在未来,人工智能应是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远景,使机遇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对人工智能技术输出的科技型企业而言,如何于千军万马中抓住骐骥才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记者连日来走进成都高新区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一探“高新智造”的风口。
01 看大局调整“航道”定位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
3月30日,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考拉悠然”)发布了企业最新战略布局: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蓝图里,选择了智慧城市、工业制造这两个垂直行业,作为其人工智能赋能行业的“能量出口”。
考拉悠然发布的最新战略布局由“1+2+N”构成,即凭借OSMAGIC码极客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深入到智慧城市、智能制造2个垂直行业,从而赋能N个应用场景“这次最新战略布局和规划,是我们深入分析了当下以及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宏观局势,并结合自己的算法技术优势后重新制定的。”考拉悠然创始人、董事长申恒涛认为,这是一个立足实际的战略布局。申恒涛口中的立足实际,对应着时代和科技潮流的大局。 成大事,于大局中游目骋怀。看人工智能的大局有何强烈信号?从今年3月初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来看,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要求里提到,要瞄准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中,人工智能技术首当其冲,与之一同“登榜”的还包括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科技等前沿技术。
▲考拉悠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工智能等引领性技术的科技攻关,谋划的是产业。正如“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所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风过有痕,接下来的动向更清晰。3月24日,科技部分别发函支持苏州市、长沙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上先前获批的北京、上海、合肥、杭州、深圳、天津、济南、西安、成都、重庆、广州、武汉等城市和浙江省德清县,我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扩容至14市1县。从国家顶层设计再看本土“回音”。四川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里提到了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实现目标的路径之一便是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具体“方法论”则是让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而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也在今年2月中旬,发布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方案,其中提到构建智慧城市治理体系。
▲图源网络
相比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万物可AI的浩瀚飘渺,来自于国家和各省的顶层设计,厘清了人工智能在当下应集中火力“猛攻”的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人工智能的“风向”已经明了,市场该如何扶摇直上,“接力棒”放到了人工智能企业手里。
从国家和各省相继发布的‘十四五’工作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来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与‘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两大战略深度融合。”申恒涛说,基于这样的考虑,考拉悠然“刷新”了前行方向,聚焦于AI赋能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这两个“航道”,并制定了“1+2+N”的战略规划和布局。
考拉悠然副总裁苏繁进一步解读了考拉悠然的思路,“向外,看区域的产业基础和行业需求;于内,看自身的优势和长板”。
苏繁分析到,成都规上工业企业约3500余家,其中半数企业具有制造场景,这就有了智能制造需求;政策方面,成都出台有《成都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布局规划方案》等产业支持政策;政府规划方面,则将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纳入到成都重点建设的14个产业生态圈之中。“有行业的需求和当地政府的重视,这就相当于有了土壤和养分,这也是考拉悠然聚焦于智能制造为’航道’之一的原因。”
02看行业定“路径”一个共需延展N个场景
确定“航向”,便是选定“路径”了。考拉悠然制定的战略“路径”是OSMAGIC码极客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提及自身优势,考拉悠然CEO沈复民认为,尽管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的市场均被市场和行业广泛看好,但任何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也无法包打天下,“还是应该找准自身优势和行业痛点,去匹配市场定位”。
▲智慧医疗,在线问诊
“制造业门类复杂繁多,不同领域技术千差万别,需求千变万化。”申恒涛解析制造行业的痛点是差异极大化、需求碎片化,而与之相对应的人工智能技术现状是,目前没有适用于千行百业的通用人工智能平台。除此以外,对制造企业而言,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的过程中,高成本、见效慢也是障碍之一。考拉悠然给出的“路径”是,针对多领域的共需给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优势是AI算法,利用一个OSMAGIC码极客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在城市数字化治理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两个垂直行业里,可以低成本、自定义的实现智慧园区、校园立体防护、安全风险隐患识别、生产行为规范、外观检测等等应用场景”。
苏繁说,OSMAGIC码极客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具有AI能力平台和 AI学习平台,分别针对于成熟场景和创新场景,从而达到为客户提供高效赋能、快速赋能的服务效果。“快速赋能不是一句‘形而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苏繁说,针对一些并不成熟的创新场景,AI学习平台通过快速训练后,最快可1天出模型,1周定制行业“大脑”。
目前,OSMAGIC码极客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已服务于100+政府客户,为200+企业提供AI技术服务。基于已有的“成绩”,申恒涛对于考拉悠然此次调整“航向”自信而笃定,“今年内,我们将计划启动新一轮融资,融资将用于核心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以及市场拓展方面。”
03从底层AI企业“借智”助AI核心技术刮“国潮风”
采访中,谈到国家以及各省相继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人工智能行业所释放的信号,除了基于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商业思考外,记者在多位企业负责人的深谈中,了解到这些企业规划背后的同一种态度:企业使命感、企业责任感。
此前,我们和百度、华为等致力于底层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做了接触,一起探讨在智慧泊车的场景下,未来可能还会产生哪些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和创新。” 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泊科技”)创始人、CEO陈诚道出公司动态之余,也隐隐道出“剑指何方”。
宜泊科技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应用型企业,其主打产品是智慧泊车、智慧停车场。陈诚坦言,公司产品在图形图像人工智能识别的深度学习底层框架技术方面依赖于国外公司,这种情形也非一家或几家独有,而是国内绝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的普遍现状。如专用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开源算法平台等。没有底层技术就没有产业力争上游的“话语权”,这种“痛”终究需要解决。“通过国家的规划,将起到宏观引领作用,最终作用于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可控生态的构建。”在陈诚看来,从国家此次规划来看,下决心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的决心很明显,也将对整个行业增益良多。比如,技术上的突破,企业或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未来将使我国人工智能产品的底层技术刮起“国潮风”。让人工智能产品的底层技术刮“国潮风”,这是宜泊科技的愿景。如何让“国潮风”刮起来?
▲宜泊科技
陈诚剖析了他的思路,即人工智能应用型企业向人工智能底层研发型企业“借智”,“做底层研究的,优势是技术力量。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千万级的数据量是基本条件之一,一个优秀的深度学习必须要满足足够的数据量。而足够的数据量,正是人工智能应用型企业的优势。”从陈诚的一番分析中,宜泊科技未来的“航道”已然呼之欲出。
“智慧泊车、智慧停车场将仍然是我们未来的‘航道’,不会改变,我们的目标是在这个细分领域里做龙头。”在宜泊科技的远景蓝图里,智慧泊车可以成为无人驾驶的“起步区”。“长远来看,无人驾驶将是未来智慧交通的核心构成之一。但就短期而言,无人驾驶真正落地还涉及技术成熟度以及法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无人泊车则可能成为无人驾驶的一个出口。
据介绍,宜泊科技的智慧泊车系统、智慧停车场已经可实现车场导航、反寻找车、无人收费、云平台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功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全新AI智能停车系统由宜泊科技出品。在陈诚看来,无人驾驶前景光明但真正实现落地还较遥远,通过智慧泊车和无人驾驶的结合,会让无人驾驶真正驶入智慧交通的“道路”。
04从“0”到“100”的突破 成为国家级人工智能 产业创新示范区核心支撑
从国家、各省的“十四五”规划和企业的实践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深化人工智能行业创新应用,是打赢下一轮科技竞争的必争之地,剑指“重塑”,重塑制造、金融、医疗等。再观世界,这也将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而成都和成都高新区已经在这样的大格局、大趋势中布局。2020年3月,成都获批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当年11月,成都正式公布了《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方案》布署了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作为“一核一区多园”空间载体布局里的“一核”,成都高新区的路径是依托成都新经济活力区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到2022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之所以占据“一核”的位置,一方面是“地利”,成都高新区集聚有众多高科技企业。截至2020年底,成都高新区约有330余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已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关键硬件、数据支持)、技术层(算法模型、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应用层(智能终端、场景应用)完整产业体系,拥有了很好的产业土壤和营商环境。另一方面是“人和”,成都高新区提前数年便跨入人工智能发展的“赛道”,从而一步步坐上成都人工智能产地主阵地的“交椅”。
▲AI创新中心
2019年,西部首个“AI+5G”概念的产业园——AI创新中心花落成都高新区。目前,中国移动(成都)研究院、新华三成都研究院、新诺视野中国研究中心、智元汇全国总部基地、亚马逊AWS创新中心、绿盟科技第二总部基地等头部企业和研发中心已入驻其中。政策服务方面,同样于2019年成立了成都高新区5G与人工智能业界共治理事会,业界共治理事会构建起由政府、企业界、市场、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今年2月召开的成都高新区“2021年工作会议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进一步整体勾描了区内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其总体思路是聚力“一核一区六园”人工智能产业空间格局,作为创建先导区的重要抓手。
▲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基地
具体实施路径方面则提出,在新川创新科技园以创新设施为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动力驱动核;在菁蓉汇创孵社区以创业孵化为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活力辐射区;在天府软件园聚焦“AI+大数据”、瞪羚谷聚焦“AI+文创”、天府生命科技园聚焦“AI+医疗”、金融城聚焦“AI+金融”、环电子科大科创园聚焦“AI+电子信息制造”、未来科技城聚焦“AI+航空航天”建设6个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业园。同时,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将突出发展智能识别、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慧应用四大领域,积极打造智慧医疗、智能空管、普惠金融、公园城市四大场景,优化配置人才、金融、创新平台三大要素。从成都高新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定位和路径,以及区内人工智能企业的新动向和新思考可以看出,变化,是世界唯一不变的变化,是人工智能发展前路的曲线。国内及区内人工智能企业之间于细微处的融合碰撞、行业之间的跨界碰撞,或将为未来人工智能大变革、大发展奠定机会。